责编:陈凯欣
2025-04-18
近日,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了《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规划实施指引》,该文件详细规划了未来北京在国际交往方面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。根据规划,北京将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服务能力,并进一步优化"一核、两轴、多板块"的空间布局。同时,首次将国际交往功能细化到街区与乡镇层面,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。
北京市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更高水平的国际交往平台,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首都发展需求为核心目标。本次发布的规划指引明确提出,要建立从市级到区级再到街道、具体设施的四级传导体系,确保国际交往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层层落实。
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。 北京市相关部门供图
在具体实施方面,北京将重点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服务保障能力,突出其作为国际交往"首要窗口"的作用。通过提升重大国事活动场所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和环境品质,拓展国际化服务空间,并推进重点道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和形象提升工作。
规划还特别强调了"两轴"的空间统领作用。一方面继续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,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奥运遗产等资源,发挥其带动效应。在长安街沿线区域,将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区域。
多板块空间范围示意图。 北京市相关部门供图
按照规划,北京将推动各区结合自身特点,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交往功能区。东部地区将重点发展使馆区、首都国际机场和城市副中心板块;北部地区依托自然风光和科技优势,打造雁栖湖、奥北区域等国际化新区;南部地区则将围绕新机场和亦庄开发区,建设现代化国际交往服务区。
此外,规划还强调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结合新建项目,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外交外事活动需求,打造更多可观、可感、可及的国际化服务场景。通过环境提升和功能整合,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服务体验。